开云官方百花齐放的多元文化,是天津城市文明的鲜明标识。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多元并蓄的地域特色,塑造出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
2024年2月,习总视察天津时提出“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强调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为天津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年多来,天津深学深用习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四个以文”重要要求,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在善作善成上见实效,着力打造津派文化品牌,进一步彰显天津的现代化新风貌。
“以文化人”,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天津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突出学习宣传习总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的主题主线,一体推进学习贯彻习文化思想和“四个以文”重要要求见行见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今年上半年,天津共开展1.3万余场宣讲活动,用接地气、冒热气、有温度的方式,让党的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化作时代最强音。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聚焦前沿的理论研究、润物无声的理论阐释,持续激发着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干事创业热情。
先进典型选树凝心聚力,志愿服务精神落地生根,“争做文明有礼天津人”理念深入人心。如今,天津已培育了102个“好人社区”,289人(组)入选“中国好人榜”,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城市文明底色持续擦亮。持续推行的“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让思政教育悄然滋润青少年的心田。以文化之力提振精神、涵养品格,海河儿女正以昂扬的斗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
“以文惠民”,就是站稳人民立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天津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一系列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惠民举措,不断书写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篇章。
一张文化惠民卡,以“变补贴院团为补贴观众”的创新方式打通“观众、院团、市场”的大循环。越来越多的百姓走进剧场,欣赏话剧《大饭店》、音乐儿童剧《敦煌·九色鹿王》、交响乐《长城》等“津品”力作。天津音乐节、天津戏剧节、天津卫视相声春晚、百花文艺周等一系列高水平的文化品牌和加快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等举措,把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持续擦亮津沽文化标识,充盈百姓文化生活。
从剧场到街巷,文化惠民以更生动丰富的姿态浸润人心。实景话剧《日出》、阳台歌剧《茶花女》让街头变舞台,“戏聚天津”引八方来客;桥边音乐汇、相声巴士将艺术融入生活,让四海宾朋乐游津城。
“以文润城”,在于以文化活水滋养城市根基,让历史遗存不再沉睡,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真正实现文化与城市的共生共荣、相互赋能。
6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赋予了天津浑然天成的河海文化特色、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色、多元包容的建筑文化风格、特色鲜明的工商文化基因、厚植传统的民俗文化形式、创新求变的演艺文化氛围、传承不绝的文博文化活力、扎根生活的休闲文化土壤,汇聚成独具特色的津派文化“源头活水”,为“以文润城”注入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我市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秉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实施天津石质长城抢救性修复、大运河十四仓遗址考古发掘、梁启超旧居饮冰室书斋保护修缮等工程,留住珍贵文化遗产;法国公议局旧址、吉鸿昌旧居、原开滦矿务局大楼等历史建筑盘活焕新,重现历史原貌和光彩;确定151处重要旧址、遗址、纪念设施或场所类红色资源和92件(套)重要档案、文献和实物类红色资源,让红色之光照遍津沽大地。践行“以文润城”的实际举措,让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活在当下、服务当代。
“以文兴业”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支撑点,体现了文化赋能产业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市不断探索、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天津美术印刷厂旧厂区经过全面深入提升改造,成为全新的天津数字出版产业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今年上半年共接待国内游客13483.88万人次,同比增长3.9%,全市国内游客旅游花费1437.61亿元,同比增长12.1%;支持各类文化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推动传统非遗手工艺品向现代消费品转型。
“以文兴业”兴的是百业,旺的是民生。天津的生动实践,为“文化赋能发展”提供了鲜活注脚,助力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津”彩华章。
川流不息的海河浸润着600余年的城市记忆,也映照出新时代多元向新的文化气象。漫步海河之畔的古文化街,泥人张巧手传神,捏出市井百态,记录历史沧桑;杨柳青木版年画刀笔细作,刻绘年节盛景,寓意喜庆吉祥。
河海兼具的地域特点,孕育了天津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质。位于古文化街上的泥人张世家店铺里,展示着泥人张彩塑六代传人的技艺传承。从民间传说、历史人物,到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泥人张彩塑“手捏人间百态,泥塑浮世图景”, 不断从生活中汲取创作养分,讲好新时代文化传承故事。
“我们希望游客在泥人张世家不仅能够欣赏传世的经典作品,还能体验到泥人张百年老店的独特韵味。今年,我们还推出了多款价格亲民的文创产品和小型伴手礼,让更多人可以感受到泥人张彩塑的艺术魅力。”泥人张世家副总经理李丹说。
走进古文化街杨柳青画店,从古朴典雅的传统年画作品到时代气息浓郁的现代文创产品,古典雅韵与时尚创意交融,展现出勃勃生机。“杨柳青木版年画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不能只守着老本,要让这门老手艺活进新日子。”天津杨柳青画社木版水印传承人苏丽妍说,“木版年画里藏着的是时光,印出来的是喜庆,是念想,是中国人骨子里的精气神。已经400岁的杨柳青年画还会有下一个400年,下下个400年,传承不断,文脉不灭。”
文旅东风劲吹之下,如何让这片古老的历史文化街区更上层楼?古文化街海河楼公司以盘活街区内二楼闲置资源为支点,撬动文旅业态进一步丰富,为古文化街发展打开了新空间。该公司管理部部长张楠介绍:“在改造过程中,我们引导商户做好业态定位,同时兼顾一楼经营业态的整体融合性。今年以来,街区已盘活5间二楼店铺,未来还将继续帮助商户盘活二楼的闲置空间,进一步带动古文化街的商业繁荣,把人气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
天津有着中西合璧、独具韵味的建筑文化特色,一座座风貌建筑蕴含着一段段厚重历史。如今,这些走过岁月的“老者”,在一系列创意玩法中持续焕发青春活力,让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活在当下、服务当代,搭建起穿越古今、润城化人的桥梁。
河北区道上的曹禺故居是一座建于1910年的意式建筑,这座曾经的万公馆见证了从天津走向世界的戏剧大师曹禺的成长,也见证了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前不久,来这里的游人发现大师笔下的经典人物“繁漪”“周萍”款款而来——一段段话剧《雷雨》表演彰显穿越时光的戏剧魅力。而在毗邻故居的曹禺剧院,衍生出的感官戏剧《寻找戏剧家》则是“闭上眼睛也能‘看’”,观众在体验和想象中放飞思绪,更深切地感知天津城市文化。该剧推出两年来已演出超400场。
这些实景演绎的游览方式,均由“90后”“00后”担纲创演主力。“作为后辈,我们受到城市和先贤的精神滋养,也希望用年轻人的视角和方式,让厚重历史焕发崭新生机开云官方。”该剧导演贾泽轩说,“目前我们还在创作讲述戏剧大师传奇一生的新项目《万公馆往事》,希望让历史建筑里的故事通过新方式和当下联结在一起。”
无独有偶,一系列连接古今、耳目一新的方式,在津门百年建筑里打开一扇扇通往历史深处与文化内核的大门。张园的沉浸式演绎展《津门往事》,由讲解员扮成各年代的小人物,和观众一同走进鲜活的时代画卷,唤醒红色记忆。张园、静园、张学良故居分别推出的解谜游览项目《破晓》《迷踪》《风城谍影》则串珠成链,把历史故事融入寓教于乐之中。天津北方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筱涵表示:“这些津门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更是文化的载体。我们让历史建筑‘讲故事’,并将其串联成‘城市剧场’的立体舞台,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让这些珍贵遗产绽放时代光彩。”
智慧养老到底“智”在哪儿?走进刚刚投入使用的南开区广开街养老服务综合体,这里虽然亮相老人身边时间不长,但却聚满了人气。
“你看,这是我们接到的订餐单,老人不光可以来我们这儿吃,我们也可以送餐到家。”有打电话的,也有微信群里的,一个接一个的订餐单,当问及他们如何征服老人的“胃”?工作人员关莉介绍,炒菜机器人发挥了大作用。
问老人需求,大厨把每日的菜单发给营养师,营养师提建议,完善食谱,再敲定餐单,最后是机器人掌勺“炒出好菜”,“借助炒菜机器人不仅可以精准控制油温和火候,还能精准投放食材调料,才有了适合老年人吃的软烂又有营养的饭菜。”关莉说。
“品种多、家常味、亲民价,真是解决了我们吃饭的难题。”85岁的段荣启和老伴儿不想给子女添麻烦,但一日三餐已成为他们生活的负担,如今负担减轻,愁容变笑容。
为了满足多数老年人“垂暮不离亲,养老不离家”的愿望,从2022年开始,我市大力推动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让居家的老人享受到“一刻钟可达”的养老服务。“为了把养老服务送到老人心坎上,我们升级养老服务综合体,用智慧产品精准‘捕捉’老人多样化需求。”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赵康建说。
在广开街养老服务综合体除了食堂飘出科技味儿之外,中医理疗室,“智能辅助诊断+中医师望闻问切”为老人辨证施治;智慧大屏,实时监测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的血压、血糖、血氧等;智慧监护设置了毫米波的防跌倒雷达,通过毫米波散射的方式监测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在房间内是否有跌倒情况;数字化护理型床位,可以帮助失能老人上下床;智能化便捷助浴设备,还可以让老人实现床上“无水洗澡”……
综合体负责人樊敏燕介绍,通过康养一体机可以云端分析老人的身体状况,康复师制定一对一康复训练计划,与此同时,游戏训练软件可以锻炼老人的记忆力、听力、肢体活动能力。
“智慧养老将不断提升服务多样性、精准度、可及性,让养老变‘享老’的温暖图景加速照进现实。”赵康建说。
初秋,阳光穿过枝繁叶茂的树冠洒满公园。微风拂过、树枝摇曳,“修旧如旧”的老厂房红砖墙面上不时浮现“光影交错”。正当惊讶于园内保留的钢桁架、牛腿柱、龙门吊等“工业记忆”与现代照明系统、齿轮元素景观小品等“焕新”完美融合时,阵阵欢笑声传来:近旁草坪上,孩子们嬉戏玩耍,老人们散步聊天,情侣们忙着“定格”美好瞬间……在位于河东区的“津一·PARK”产业公园,市民周超置身美景之中,倍觉心旷神怡。
这处由天津第一机床总厂(以下简称一机床)旧址“蝶变”而来的城市更新项目,俨然成为别具魅力的“城市地标”。
曾任一机床精密传动装置制造厂厂长的李彦忠,常到公园人气最旺的天津机床工业博物馆逛逛,并把工厂的昔日辉煌与游人分享:几年前,一机床搬至西青区,新厂用上了智能化的新设备,闲置的旧址完整保留下来,成为工业遗存。
2023年,由天津泰达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的天津第一机床总厂城市更新项目启动,周边15个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工程同步进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项目没有一味推倒重来,而是保留老厂区的“筋骨”,将前苏联专家楼、金三车间等更新为工业风咖啡馆、亲水广场等多元空间,增加林下篮球场、亲水步道等,“津一·PARK”婚姻登记处还为公园增添幸福体验。“我也很幸福,找到新工作,开启新生活。”园内一家咖啡馆的咖啡师小陈笑着说。
公园功能品质提升的同时,“老家底”成为“新富矿”:民政部门在此启动天津市2025年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周,利用公园场地义卖,用于帮助困难群体;天津美术学院把大一新生的书法通识课“结课展”搬到这里,斑驳的工业空间激发更多灵感;美食、运动、艺术等主题各异的周末活动,吸引无数游客参与……
在公园散步的吴秀荣老人说,一机床周边市容环境越来越好,配套商业设施不断完善,交通出行越发便利,去年自己又搬回附近社区居住,“触手可及的幸福,让生活越过越有滋味。”
2024年春节前夕,习总在天津视察时强调,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是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重大任务。天津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保障居民安居乐业作为头等大事,逐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兜牢民生底线,让人民群众不断有新的获得感。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路子,创新城市治理,加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增强发展潜力、优化发展空间,推动城市业态、功能、品质不断提升。
一份嘱托,砥砺前行。从安居乐业、社会保障,到“一老一小”、公共服务,从城市更新、城乡融合发展,到基层治理、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天津外修“颜值”、内提“气质”,拉满百姓“幸福感”。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解决了就业问题。”近日,居住在红桥区和苑街道、46岁的退役军人许鹏能顺利找到发挥所长且又稳定的工作,源于街道党群服务中心里的就业驿站“牵线搭桥”。
聚焦劳动者就业创业需求,我市建设“津彩e就业”驿站。驿站的选址不仅要覆盖街道社区,还要延伸至产业园区、高校周边等场景,提供就业政策宣传、就业需求摸排、就业岗位归集、就业供需匹配等多样化就业公共服务。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上半年,我市通过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举办专场招聘会等方式推动就业提质扩容,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6.93万人。
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发展为了人民”的生动体现。今年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城乡社区支出分别增长9.1%、11.7%和28.3%。
这个暑期,走出校园的陈鹏在同学的邀请下来津共同创业,住哪儿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为解决来津新市民、青年人和一线务工人员租房后顾之忧,由市国资委下属天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打造的“城运城寓”保租房解决了他的难题。
宁河区的李响因为胸闷久咳到家附近的廉庄镇卫生院看病,做完CT检查后很快就得到了区医院医生通过远程诊断出具的报告。“没想到现在区医院大夫从网上就能看片子,还有专家来坐诊,感觉真方便。”李响说。
“过去为了一个落户,要跑好几趟,要么证件没带齐,要么去错地方,现在进派出所一扇门能办140多项业务,这些业务还紧贴咱们百姓生活需要。”刚刚给孩子办理完身份证的李梅对家门口的派出所又有了新印象。
聚焦“一老一小”,天津调增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开展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培训、打造示范型老人家食堂。新建、改扩建一批中小学校,今年计划新增中小学学位1.62万个。与此同时,推动中心城区与其他区结成16个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从“一校优”到“校校优”。
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坚持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天津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今年夏天,河西区柳林街道下河圈小区的居民们再也不用下雨蹚水出门了。花甲之年的张奶奶笑得格外开心,“新铺的路面多平整啊,听工人们说,这叫透水铺装,就像‘海绵’一样把雨水‘吸收’。几场大雨,小区没有积水。”
老旧排水管网“焕新”,新型探测“慧眼”让气象预报更精准,在易涝点预置抢险力量和设备加速排水……如今的天津用硬核操作上演了现实版“水来土掩”。
“原先是荒地,乱糟糟的。去年变成公园对外开放,环境变好了,我每天都来遛遛弯。”将空地建设成了口袋公园,还特意保留了老树和群众喜爱的摔跤文化,在红桥区,新建的跤场口袋公园,丰富了黄连胜老人的晚年生活。
一个个口袋公园亮相、一条条道路修缮,增设无障碍设施、更新“城市家具”、铺设骑行“蓝丝带”……天津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更新。
居住在河北区宁园街道的昝春霞,过去,每次出门都会叮嘱家人,注意燃气安全,“现在给我们更换了燃气物联网表、金属波纹管,加装了自闭阀,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师傅上门检查。什么是安全感,这就是触手可及的安全感。”昝春霞笑着说。
更新改造燃气老旧管道、开展城市供热“冬病夏治”、 改造供水旧管网……天津夯实城市的“里子”,让城市更有内涵。
作为一座拥有1300多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如何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天津给出的答案:深化党建引领,智治+法治。
坚持和加强党对城市治理的全面领导,扎实推进引领、综治能动、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六治工程”,推动形成党建“同心圆”、治理“一盘棋”。
依水而生、因水而兴,一座座桥梁连接海河两岸。在桥上通行的人们不会想到,一些桥体已接入在线监测系统,上千个传感器正在为桥梁的安全实时“把脉”。
告别“铁脚板”,无人机在河西区天塔街智能巡查时“看到”:一小区的围墙内堆放了部分建筑垃圾。管理人员根据无人机传回的图像快速精准定位到了堆放点,第一时间联系责任人处理。
让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近日,随着第二批街乡镇综治中心挂牌,我市已基本形成市、区、街乡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体系,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都有了解决方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